参加中国老科协“我们这十年”主题征文选登
莫道桑榆晚 志仍存高远
北京朝阳医院老卫协分会退休干部 钱瑞璧
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是在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代表大会,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做为一名“光荣在党五十年”,在岗从医近四十年的老党员、老医务工作者,我感慨万千。
解放前,由于缺医少药,我的爸爸得了伤寒,因治疗不当,爸爸永远的离开了我。爸爸的去世,让我痛苦万分,那时我就立志,将来要做一名医生,治病救人,不让其他的小朋友像我一样再失去亲人。我读医学院的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业待兴,国家急需建设人才,很多专业为了国家建设的需要缩短了学制,但医疗专业始终坚持五年学制,从中可见培养一名医生的不易。
参加工作后,我有幸与林巧稚、宋鸿钊、曹泽毅、郎景和、林荣东、张丽珠等妇产科专家一起工作。他们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对医学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在党的培养与老同志们的帮助教育下,我不断成长,很快成为科室业务骨干,走上了领导岗位。我与科室的同志们一起,为东郊纺织女工开展妇科普查,积极呼吁开展围产期保健工作,提高了妇幼保健工作的水平,为降低婴幼儿死亡率做出了自己的一份努力。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还曾随北京医疗队远赴甘肃武威、酒泉、张掖等贫困地区,为那里的群众送医送药,改变了当地妇女因缺医少药不能及时医治的问题。
退休后,我继续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服务社区群众及亲朋好友。一次,一位朋友的女儿远在异国他乡高龄怀孕,怀孕过程坎坎坷坷,朋友的女儿十分焦虑,我就通过跨洋电话对她进行指导,直至顺利诞下一名健康的“小公主”。朋友的女儿激动地说:“阿姨,您对我的关心让我陪感温暖,就像在祖国妈妈的怀抱里。”我还积极参加北京老卫协、单位老卫协组织的各种咨询、义诊科普宣教活动。自2016年起,我与老卫协的专家们一起参加义诊、咨询近八百人次。我们这些老医务工作者每年还会利用一次活动时间到街道党员小屋,为社区群众普及医学知识,这些年服务了五百多人次。2019年,结合精准扶贫工作,老卫协的退休专家们又来到京郊偏远山区开展精准医疗扶贫活动。我们的足迹遍布密云、延庆、门头沟、房山、怀柔等地,每次义诊都能惠及当地百姓上百人。我的同事,退休中医专家赵铁良主任,远到怀柔、平谷驻点,支援远郊生态涵养区医疗工作,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作为北京老卫协的会员单位,我院老卫协还派出退休专家参加国家卫健委帮扶福建、海南等医疗工作。自成立之日起至现在,我院老卫协每年都派出多位退休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医疗工作,缓解了部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对科技创新作出了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部署,鼓励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要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总书记的指示也给了我及我们老医务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目标与方向。如何结合社会发展做好人民群众的健康保健工作,每一名医务工作者责无旁贷。
莫道桑榆晚,志仍存高远。我虽已是九十高龄,不能再参加义诊等活动,但我仍会时刻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生活中努力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用自己学到的医学知识服务身边群众,让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
作者为:北京老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