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之家
会员之家

会员之家

征文 初心依旧在 夕阳别样红
时间:2022年12月16日 发布者: 办公室 来源: 北京老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

参加中国老科协“我们这十年”主题征文选登
初心依旧在  夕阳别样红


北京市退休医学专家与京郊生态涵养区的暖心约定

北京朝阳医院老卫协分会退休干部   吴玉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涵养,就是绿色发展。


       北京市共有5个生态涵养区:门头沟区、平谷区、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和2个部分生态涵养区:房山区、昌平区的山区部分。生态涵养区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为保护首都的绿水清山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它们地处山区或半山区,在医疗方面面临着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发展理念,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补齐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短板和促进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于是从2020年起,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以提升偏远山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百姓就医获得感为目标,结合我市“城乡医疗卫生手拉手”工作机制,通过开展“退休医学专家支援生态涵养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项目为抓手,组织城区大医院退休医务人员赴生态涵养区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引导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农村地区。项目为期一年。从那时起,来自全市各大医院不同临床科室的退休医学专家组成了一支专业精、技术强、医德好、有情怀、甘奉献的老医药卫生工作者队伍,他们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和北京老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北京老卫协“)的组织下,积极投身到生态涵养区乡村医疗卫生支援工作中去。


他们是有情怀的一群人


       参加“退休医学专家支援生态涵养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的退休医学专家年龄大多在65岁以上。他们每周拿出固定时间远离家人和舒适的城市生活,放弃社会办医疗机构的高薪聘请,深入偏远山区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需求和实际情况,专家们除了日常门诊外,还与当地医务人员一起,送医送药进村入户,深入敬老院为行动不便老人诊治,走进学校组织眼晴保健大讲堂,受邀镇域内机关单位开展健康讲座。老专家们高尙的医德、精湛的技术、耐心的指导,受到了当地百姓、受援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务人员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为山区百姓送去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他们与当地医务人员同吃、同住、同工作,致力于为山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出一支高水平、带不走的医疗卫生队伍,带动山区医疗卫生水平提升。


       这些退休医学专家对乡村医疗、山区患者满含人文情怀,以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充分发挥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技,使受援乡镇社区卫生卫生服务中心和医务人员深感受益,在收获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受到老专家爱岗敬业的精神感染。


出诊服务山区百姓 带教提升医务人员水平


       冯立群,女,1954年出生,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支援怀柔区九渡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以下是从冯大夫回顾一年工作做的总结中的摘抄:


       “2020年11月初,我有幸接受了市卫健委支援北京生态涵养山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任务,来到了怀柔区九渡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年的时间转瞬而过,因为疫情等原因工作时有中断。但是这一年来,每周2天往返于怀柔区九渡河的山山水水之中,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绿水青山,生机盎然,百姓安居乐业!深感北京生态涵养山区的百姓近十年来在奔小康的路上走的很快、很稳,深感党和政府的政策好,举措落到了实处,山区人民的获益是实实在在的。


       这一年里,我每周四、五到九渡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同道们一起服务于山区的百姓,主要工作是出门诊、参与急诊救治,留观病人查房,带教医务人员和科普宣教。


       出门诊主要是针对一些多病共患、疑难病例、误诊病例,这些病人用药比较复杂,病情仍在加重。经过与九渡河的同道一起,仔细查体,与病人耐心沟通,发现潜在的问题,给予细心的调整用药,使他们的病情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同时,也避免了一些不合理用药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减少了他们往返城里看病的劳顿。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取得了本地的一些慢性病病人认可,一些城里到九渡河来居住的居民和一些周边地区病人也到九渡河来就诊。


       参与急诊的工作,主要是处理了过敏性休克、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脑卒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等。有的是过去本院未处理过的病例,我们在九渡河社区的的紧急处理及时、到位,病人病情缓解,无需再转院。有的是在九渡河的一线治疗处理合理,病人平稳转院,给后续治疗创造了条件,病人预后较好。


       留观病人查房,主要解决病人治疗方案的调整,出现不良反应的处理。有多个脑卒中、冠心病、肺部感染病人在本院留观治疗后改善,减少了上转。


       带教工作涉及到6个医生,固定带教是2个医生。我们一起给病人看病,查体,解读各项检查结果,分析病情,做出诊治方案。开展了多次小讲座,涉及病例讨论、最新指南介绍、临床合理用药。建了微信小课堂,介绍相关内容。这一年带教工作取得一些成效,特别是固定带教的卢大夫、邓大夫在专业方面的进步是比较明显的。


       下乡科普讲座3次,涉及心脑血管病,健康生活方式。本来计划做更多的科普讲座,还打算到村里去出诊,因为疫情的关系,未能完成,留下些许遗憾。”


发挥老专家的诊疗技术水平,犹如“私人定制”


       项红,女,73岁,北京友谊医院中医专业主任医师,支援房山区大安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21年12月7日,这天是大雪节气。隆冬的清晨,天还漆黑漆黑的时候,北京老卫协会长李燕申、秘书长罗英琪就已经乘车从城区出发了,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8点前就赶到了房山区大安山卫生院。山区冬天的温度比城区更低,她们二人到这里是督导了解项目工作进展,了解支援专家工作情况。


       在这里支援的老专家是北京友谊医院中医专业主任医师项红。每周到大安山出诊前,她带的徒弟安大夫都提前约上15—20位病人,做好请项主任诊治病人的准备。预约的病人多数是疑难病症或是多年慢病的患者。用该院院长的话:我们这样做既能充分发挥老专家的诊疗技术水平,犹如“私人定制”,又能保证老专家带徒弟的质量。项主任诊疗每一个病人的过程,也是徒弟安大夫向项主任学习工作态度、学习诊疗技术的过程,是非常宝贵难得的学习机会。


       由于老专家诊治的病人院方有了初筛,所以项红主任每周来大安山出诊时,对每一个病人的望闻问切都有时间上的充裕保证。项主任说,她不仅要了解病人发病原因而且还要掰开揉碎了的给病人讲饮食、情绪对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要把科普知识交给患者。一个患矽肺15年的病人,一个月里住了两次大医院,诊治的结果是保守治疗。来项主任门诊经诊治服中药后,现在这个病人可以平躺,正常进餐,面色也红润,而且活动能力改善,原来走百米都喘,现在这个病人散步千米已经没问题了。安大夫说:项主任开出的药方都是经方,是因时、因地、因人的治疗,项主任给这个患者耐心的做心理疏导时,我看见病人的眼睛亮了,眼睛有精神了,病人对自己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制定慢病“动态管理方法” 让慢病得到及时规范诊治


       屈晓霞,女,72岁,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支援门头沟区清水镇卫生服务中心。


       屈晓霞主任回顾自己刚到清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遇到的困惑。在门诊病人中,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服药十几年不换药且吃什么药自己也说不明白,各检查手段也跟不上,这种状况让屈晓霞意识到慢病管理工作在这里的迫切与艰巨。神经内科专业出身的屈主任医者仁心,她抽空回到自己的原单位北京世纪坛医院,向同事们学习,请教心内科、内分泌科临床最新用药等常识,决心把这件事做起来。屈主任特别感谢在慢病管理遇到难题时,是北京老卫协李燕申会长鼓劲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是清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的全力支持。她整理出的《门头沟区清水镇社区卫生院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动态管理方法”》对其他区开展慢病管理很有指导意义。


       屈晓霞主任为清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属村民付出平凡而伟大的努力,不仅慢病管理见成效,而且补短板,提高了家医团队签约的工作实效,使京郊一方百姓拖沓多年的老年病、多发病得到了及时规范的诊治。
在一次与院方召开的总结座谈会上,北京老卫协会长李燕申深有感触地说:传帮带不仅要带业务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带医德医风。老专家高尚的医德医风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该院院长也坦诚谈到,以往卫生院家医签约工作考核成绩不理想。屈主任到卫生院的一年,助力家医团队的薄弱环节,到边远重点村入户签约,真正做到履约,系统的为村民进行慢病诊治、健康指导;到分局给派出所民警进行健康讲座,民警主动入组,参加慢病管理行列;建立绿色通道等等,让村民健康保健得实惠。他恳切希望, 一年的项目时间太短了,我们欢迎屈主任能继续留在卫生院工作。


希望继续派专家  帮助基层全面提升卫生服务能力


       “我是密云人,我的父亲曾是密云的赤脚医生。在基层卫生院当院长的二十年工作实践,让我深感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急需提高。政府对我们乡村卫生院,每年的经费是全额拨款,我们基层的医务工作者就要心里装着政府、想着百姓,就要带着感情进病房,想着农民开处方!我们希望多派老专家,继续帮助我们基层全面提升卫生服务能力。”2021年10月14日上午,在密云区石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生态涵养”项目工作总结会上,密云区卫健委党委王书记颇为感慨。话虽不多,却代表着前来参加总结会的区、镇卫生主管部门领导对老专家支援生态涵养区项目工作的充分肯定和今后密云卫生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密云区是北京五个生态涵养区之一,为保护首都的碧水蓝天,密云的百姓做出了牺牲和贡献。相继发言的年轻村镇领导视老专家为自己的父辈,本应颐养天年的年龄,但他们仍为密云水库周边5000多常驻人口的健康服务,对老专家的优质服务深表敬意和感谢;深深地感谢退休老专家带着情怀和大爱,四季雨雪无阻服务于密云百姓。


       区卫健委领导充分肯定了老专家在传帮带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指导全科医生的诊疗思维、病情处置以及如何向病人交代病情等门诊接诊的基本问题;组织全科医生门诊授课;到老年驿站巡诊、到村民家中为患者炕头诊治;为石城镇村干部、健康教育宣传员、卫生院工作人员、乡村医生,为镇中心小学校的孩子们进行健康讲座,普及山区骨科常见病康复和中医养生知识。辖区群众足不出镇享受到市级专家优质的医疗服务,缓解了山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医务人员业务理论和实践能力有不同程度提升,骨科、中医内科、眼科业务尤为明显。


只要基层有需求  我们就会全力以赴


       这些退休专家虽然年事已高,但不惧山高路远、不畏严寒酷暑,立志在晚年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山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他们充分展现了老一代医务工作者大爱无疆、老有所为的情操和情怀。他们为自己晚年还能为乡村的百姓健康发挥作用感到欣慰,在感谢的同时也表达了如果项目需要,愿意继续服务于京郊振兴的卫生事业。他们说:只要山区百姓和医务人员有需求,我们就会全力以赴。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北京老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开展的“退休医学专家支援生态涵养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项目,自2022年起,从首批6名退休医学专家奔赴门头沟、密云、怀柔三个生态涵养区的山区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到19名老专家覆盖了7个生态涵养区的20家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们将继续定期为生态涵养区百姓提供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山区百姓就医获得感,并带动生态涵养区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能力提升,进一步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促进乡村医疗卫生振兴,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1年,北京老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获中宣部等十五个部委授予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的表彰。会员屈晓霞主任获“三下乡”活动“服务标兵”。北京老卫生工作者协会被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授予2021年度“先进集体”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