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之家
会员之家

会员之家

2023年2期-封面故事-《北京老干部》
时间:2023年03月01日 发布者: 办公室 来源: 北京老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

        李燕申,北京老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会长。自2019年始,她带领协会核心团队承担北京市卫健委智力支援京郊基层卫生服务任务,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今年1月正值新冠病毒在社会面感染严重期间,《北京老干部》杂志记者连续3天对李会长进行线上专题采访,并成文发表在2023年2期《北京老干部》杂志上。


1.png

李燕申:在每个岗位绽放光和热 


       初入医疗领域她是一名急诊科护士,每天紧张忙乱的工作她做得有条不紊。到了管理岗位,她积极钻研,让每项工作都“掷地有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退休之后,她带领老专家们,深入偏远山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百姓送去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2023年春节前,由于疫情政策调整,她在带领老专家们坚持赴基层出诊的同时,大力宣传防疫政策,开展公益讲座普及最新的防疫知识和自我健康管理方法,守护山区百姓健康。

       李燕申,北京老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会长,退休前历任朝阳医院急诊科护士、副护士长、护士长、团委书记、党办副主任、党办主任,北京妇产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党委书记、副院长,北京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副所长。她有朝气、有活力,信心满,干劲强,不管是在职时,还是退休后,不管是在哪一个岗位,都绽放着光与热。


“不用扬鞭自奋蹄”


       李燕申形容自己是“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人,读书时就是班干部。在上山下乡的年代,她作为家中的独女,按当时的政策留在北京,高中毕业后,她选择进入护校。1978年,李燕申进入朝阳医院急诊科,当时她的想法很简单——当个好护士。


       “把IC呼吸机按上……把洛贝林拿出来……把除颤器接好……喉管接好……”,众目睽睽之下,一名年轻的护士眼睛蒙着手绢正在按要求操作,一点儿也不能出错,检查成员都是各个医院的“大拿”,那名被检查的年轻护士就是李燕申。


       这一幕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朝阳医院的抢救室,当时的卫生部对北京各大医院组织不定期医疗护理技术检查。为应对检查,急诊科组织轮流练兵,要求护士们必须盲操作,记住抢救室各个仪器的固定位置、托盘上面格子里面放的药物……。这次检查小组一来急诊科,护士长就把业务能力过硬的李燕申选了出来。经过李燕申一系列操作,检查小组很满意。


       过了一段时间,检查小组又来了,护士长又把李燕申推到前头,组长一见到李燕申,就说:“是你啊,不查了,到别的科去。”


       对于如何做好一名急诊护士,李燕申认为,抢救意识和爱伤观点特别重要。到现在,一件事仍令她难忘——一位肝癌晚期已经临终的病人,只有一个儿子,呕吐出的血液污染了衣服、病床、地面,场面凌乱不堪,病人去世后,李燕申就和病人的儿子一起清洁遗体、病床,擦干地面,直到将病人遗体抬上拉往太平间的车。本来李燕申准备继续工作,没想到一会儿病人的儿子回来了,含着眼泪表达感谢,向她深深鞠躬。


       李燕申深深被触动了:这本属于自己的工作,但她做这件很多人不愿意做、不敢做的事时内心更多是出于爱伤观念驱使,因此赢得了家属由衷的尊重与感谢。“作为一个医务人员,在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就是爱伤观念。如果有爱伤观念,我想我们的工作会更好做一些。”


       出色的表现,让李燕申承担的责任不断加重,她从护士干到副护士长,再干到护士长,直到1989年调离急诊科。干了11年的急诊护理工作,李燕申总结这段经历对她以后有三方面的影响:第一,考虑问题比较全面,重细节。护士从事的是护理工作,还要落实医嘱,要全方面了解病人情况;第二,做事认真,既然接了任务,就要完成得最好、最佳,以最大的耐心、最大的能量做好;第三,为病人考虑的多,换位思考的多。她表示,自己在以后的管理岗位上,强调人文情怀、人文关怀,离不开护理工作对她的重要影响。


“治病先治心”


       离开急诊科后,李燕申从事了党务工作,后调至北京妇产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担任院级领导。虽然工作性质变了,担子一步步加重,但她凭着超强的心理素质,努力要求自己的工作“掷地有声”,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作为党委书记,她主抓医院的党建、宣传、组织、统战、老干部、共青团等工作,在北京卫生系统中,所领导医院的员工和集体每年都获得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在每年北京文明单位评比中,她所领导医院都名列前茅。在开展医德医风、时事政治等职工教育上,她做的有声有色。她积极选人才,培养干部,让有作为的青年得到提升,现在一些医院还活跃着她培养起来的干部。


       甚至是谁反对过她,对她有意见,但提的意见对工作有帮助,她就一定采纳,认真推进,她也因此交上了很多真心朋友。“这点我觉得比较欣慰。”


       李燕申表示,作为一名党员,首先要求是自律,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守住底线,才能教育身边的人。第二要求是自强,做最好状态的自己,学习再学习。如果在家庭和单位中选择,她选择的肯定是单位。


       她已经离开医院很长时间,但不管是院领导、中层干部,还是基层职工一遇见她,就热情、激动地抓住她的手,回忆往事。


       经过多年的工作观察,以及家中老人病重时心灵出现的波动,李燕申深刻认识到,医疗工作不仅要治病,还要治愈心灵。


       “很长时间,医学教育是有短板的,在课堂上,重于教授专业技术和知识,忽视了同理心、医学人文、医德医风的灌输,后者很大程度是医务工作者们在工作中慢慢去追寻、塑造的。”


       她表示,对病人,不能只关注身体,还要关心心理。治病先治心,医护人员要用心去治疗、用心去护理。生命的神圣才决定这项工作的神圣。作为家属要沉下心,对病人多一点儿关心和陪伴,多一些安抚。


       2011年3月到2012年3月,李燕申带领胸科医院党务工作者团队,申请了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项目软科学课题,题目是首都医院文化建设考核标准的研究。作为党务工作者能拿到这类课题并不容易,而这一课题的目的也不一般——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全面、定量与定性结合,符合当时阶段的首都医院文化建设现状的考核标准。同时要应用于当时的首都卫生系统文明单位的评选中文化建设方面的量化考核。


       李燕申带领团队调查了北京23家医疗单位。发放问卷2100份。又用了专家函询法,对来自医院管理、医院文化建设管理方面的30位知名专家,进行了两轮的问卷函询,结合专家意见,确定了首都医院文化建设评价体系指标,结果确认了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这个评价方案在国内尚属首次提出。而课题组成员围绕这一课题都有核心文章在核心期刊发表。他们说,做这一课题不仅长了知识,也让党务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更让李燕申欣喜的是,这一指标体系在几个医院做了小规模的示范后,被应用在医管中心新出台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


“让他们老有所为”


       2014年李燕申退休后,原本按计划旅游、照顾父母,并到社会办医疗机构兼职,但北京老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北京老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是具有三十多年历史的,由北京地区三级甲等医院退休的医疗护理老专家们组成的“AAAA”市级社团组织。在换届之际,协会经过常委会讨论,一致推荐李燕申担任新会长。经过老领导的不断邀请、说服,怀着感恩之情,李燕申担任该协会会长。这也意味着她放弃了已有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出的高薪。

       此时,北京老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刚和主管部门“脱钩”,不拨一分钱,她也没有任何待遇,“活儿很不好干”。面对社团生存困难的尴尬局面,李燕申总是满怀朝气和勇气,充满信心。她依靠协会核心团队,带领会员骨干,走访中国老科协、北京市老科总,到中国老龄委参观其开办的民营中医医院;到雄安地区人民医院考察,到大兴民营网上医院考察,为协会生存寻求出路。她凝聚组织力量,挖掘医护老专家队伍的潜力,连续两年领衔三项政府转移职能任务;她严格按照协会《章程》规定的服务范围,充分调动协会各方力量,开拓健康管理大市场;在复杂严峻的疫情下,她组织老专家开展各种形式的线上咨询服务。她的充满正能量的信念和出色的能力,得到了广大会员的广泛赞誉。


       李燕申认为,北京老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是桥梁和平台,其核心竞争力是协会的专家,怎么发挥这些专家的余热、专长为老百姓服务,是协会、也是她自己的责任。


       2017年10月至今,协会与健康管理公司建立合作项目共同开拓健康管理市场。并发挥老专家优势,持续开展面向社会、面向公司员工、面向离退休干部的医学科普讲座。


       2019年10月,协会完成市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处交办的“京郊低收入村健康帮扶”项目,到北京延庆区周边4个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个低收入村开展健康帮扶。


2.jpg

李燕申(左六)带领老专家们在房山区开展健康帮扶


       2020年7月至9月,协会充分把握新冠疫情相对平稳的窗口期,又一次承接“京郊低收入村健康帮扶”项目,组织36名老医务工作者分批次深入密云、延庆、怀柔、昌平、房山、门头沟六个远郊区县,总计义诊、巡诊村民1332人次。同时,老专家授课11次,听课人数400人。


       2020年9月初,协会承接了市卫健委“老专家智力支持京郊生态涵养区”项目。如今,已经是第4个年头。


       成绩获得了认可,2021年,北京老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获中宣部等十五个部委授予的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荣誉称号,被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授予2021年度“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jpg

李燕申(左二)与怀柔区九渡河镇社区服务中心签署帮扶协议


       正在进行的“老专家智力支持京郊生态涵养区”项目中,那些退休专家虽然年事已高,但不惧山高路远、不畏严寒酷暑,立志在晚年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山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他们充分展现了老一代医务工作者大爱无疆、老有所为的情操和情怀。李燕申也深深被这些老专家感动、激励。


       在项目推进中,在市卫健委离退休干部处、基层卫生健康处管理、指导与帮助下,李燕申是主心骨,谋划、沟通、联络、调整,她时常出没在山区的卫生院中。很累,有时连水都来不及喝一口,本来腰疼的要命,但看到专家们忘我地工作,就都忘了。


       这次防疫政策调整,基层卫生院压力很大,“忙得要死”,而协会则组织专家拍摄视频,为他们指导、提建议,6、7位专家一直坚持到去年12月15日左右才从基层卫生院回来,而另一波专家则在20日左右又回到基层卫生院。


       “在生态涵养区的卫生院里,他们的表现可以说可圈可点,很激励我。我要把这些老专家扶上马,送一程。让这些医药卫生领域的老专家老有所为是我的任务,也是我的使命。”


4.jpg

李燕申(中)和同事们商讨新一年送医下乡的计划


(摘编自2023年2期《北京老干部》)